夏日的潮阳区金灶镇花园村,蝉鸣声声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,孩童在石板路上追着蝴蝶,老人们在体育广场里下棋对弈。这幅生机盎然的乡村图景,很难让人联想到它曾经的模样——一个基础设施薄弱、产业单一、资源闲置的纯农革命老区村。在深圳对口帮扶协作的有力支持下,一场以“提升人居环境”为核心的蝶变正在这里悄然发生,“泥泞路、破厂房、荒池塘”的旧貌正加速向“景美、业兴、民富”的新颜华丽转型。
花园村体育广场是村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。
1
村容村貌蝶变焕然一新
走进花园村,最直观的改变始于脚下的路。村民陈阿婆站在焕然一新的花园大道入口,指着平整的沥青路面感慨万千:“以前这条路才5米宽,下雨就变‘泥浆路’,出行都得踮着脚走。”如今,这条由深圳交通运输局援资225万元改造的主干道,南段拓宽至12米、中段7米,不仅铺设了美观的沥青路面,还完善了地下雨水管网,两侧步道砖延伸入村,路灯与行道树整齐排列。昔日的“堵心路”华丽转身为村民散步的“景观带”。
展开剩余71%沿着大道深入村中,206户农房外墙上的彩绘格外醒目,农耕民俗画、盛放的向日葵与稻穗图案,让村庄宛如户外画廊,村民生活环境品质显著提升。“以前墙面又旧又脏,现在出门像走在画廊里。”村民何大哥笑着说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西沟片区荒废20余年、垃圾成堆的15亩“后溪池”的蝶变,在52万元扶村富民资金支持下重获新生。清淤修堤、建设垂钓台后,这里不仅成了钓鱼爱好者的好去处,每年还为村集体带来约4万元租金,并解决了4名村民的就业问题。
2
产业赋能“美丽花园”引客来
若说道路是花园村的“筋骨”,那农田便是其发展的“底色”。过去,村里200多亩水田在种完两季水稻后,便进入漫长的“冬闲”。对此,深圳对口帮扶协作汕头驻金灶镇工作队精准施策,协助当地镇政府以“百千万工程”为契机,推动水田垦造212.97亩,并创新引入“水稻+油菜”轮耕模式。在保障两季粮食生产的基础上,利用冬季空闲期种植200余亩油菜花。
这一巧思在2024年冬季结出硕果:200亩金灿灿的油菜花海在田野间铺展,金黄的花浪与稻草编织的“牧童放牛”“十二生肖”“西游记”等大型艺术装置相映成趣,吸引了超过30万游客慕名而来,“油菜花海”成为乡村旅游新爆点。
更为难得的是,油菜成熟后还田,显著提升了土壤肥力,直接带动了后续水稻的增产增收。曾经的“冬闲”如今变成“冬忙”,土地效益倍增,村民的钱包也更鼓了。
与花海相邻的一座破旧闲置水厂,也被快速盘活利用。针对游客“找厕所难”和餐饮需求,驻金灶镇工作队协同镇政府,仅用1个月时间就将其改造为集餐饮、观光、如厕功能于一体的“潮水溪驿站”,为乡村旅游增添了重要配套,有效提升了游客体验。
3
“老村”成“乐土”幸福大升级
花园村的蜕变不仅体现在“面子”上,更深入到了“里子”。新建成的花园村幼儿园,驻金灶镇工作队积极引入后方单位力量给予支持。在深圳市物流行业联合党委、深圳市汽车租赁行业协会党支部捐赠教学设备后,预计今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学生;体育公园里,万寿菊、格桑花争艳,成为村民健身娱乐和周边幼儿园孩子们“探春”的好去处;房前屋后见缝插针打造的“四小园”(小菜园、小果园、小花园、小公园),玉米抽穗、茄子挂果、向日葵向阳,更成了孩子们亲近自然的“露天课堂”……
实实在在的变化带来了看得见的效益。统计数据显示,2024年,花园村集体收入从过去的“紧巴巴”跃升至43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.25万元。该村还先后获评为省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和广东省第四批文化和旅游特色村。
从“泥巴路”到“景观道”,从“荒鱼塘”到“垂钓园”,从“闲置园”到“童声园”,花园村的每一点改变都写满了“奋斗”与“帮扶”的故事。如今,这座被深圳帮扶“唤醒”的岭南花园,正以更美的姿态,热情邀请八方来客打卡,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。
文图:汕头融媒记者 子海 通讯员 清炜
编辑:丽娴
校对:朝东
编审:凯航 燕春
编发审核:汕头融媒集团新闻采访中心
版权声明: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,未经许可,严禁擅自转载、复制、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,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。
发布于:广东省锦鲤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