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可以!我会保持文章整体字数接近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,忠实传达原意,并在每段加入更多细节描写和背景补充,提升阅读体验。
---
“公洽真是太糊涂了!”
何应钦望着眼前这位即将被拘押监禁的老人,心中无奈地摇了摇头。对面的老人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悔恨与痛苦,他刚从自己的女儿口中得知,背叛自己的人竟然是曾经自己极力提携、恩重如山的汤恩伯。
这老人百思不得其解,怎会是那个曾被他无数次扶持的人呢?如果没有他的帮助,汤恩伯哪来今日的辉煌成就……
汤恩伯,1900年生于浙江武义。1917年,他在浙江体育专科学校读书,家境贫寒,生活艰难,几乎入不敷出。度过了两年几乎一事无成的迷茫岁月后,他终于意识到,唯有努力读书才能改变命运。
但因家中贫困,继续深造的唯一出路就是“求助”——他不得不向当时陆军士官学校校长陈仪请求做旁听生。汤恩伯含泪倾诉自己的困境,陈仪被他的诚恳和遭遇深深打动,慨然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展开剩余89%就这样,两人结缘。陈仪不仅为汤恩伯提供学习机会,更在其成长道路上多次伸出援手,帮助他出国留学,最终成为一名专业军官。
汤恩伯的命运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全都仰赖陈仪的提携。为表达感激之情,他特意将自己的名字由“克勤”改为“恩伯”,意寓“恩重如山的伯父陈仪”。
1926年,汤恩伯从日本学成归来。此时陈仪已升任浙江省省长兼国民革命军第19军军长,权势显赫。
陈仪引荐汤恩伯给当时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。蒋介石见汤恩伯年轻有为,且是陈仪的得力门生,便破格任命他为“总司令部参谋”,未曾让他从基层历练。
汤恩伯依仗蒋介石与他同校且为老乡的关系,深得赏识与重用。此后,他官运亨通,迅速从参谋晋升师长,再跃升集团总司令,官阶步步高升,直至无路可升。
俗话说得好:“不怕君子掌权,就怕小人得志”,这句话正是汤恩伯前半生的真实写照。
自遇陈仪以来,他的人生一路顺风顺水,却从未真正领悟为官之道。他擅长拍马溜须,欺软怕硬,缺乏担当和正直。
1930年代初,国民党为彻底消灭红军,展开对鄂豫皖苏区的“围剿”,并实施残忍的“三光政策”:烧光、杀光、抢光,不留活口、不留资源。
而执行得最狠、最无底线的,就是汤恩伯。
他的军队所过之地,无不化为焦土,百姓流离失所,宛如“无人区”。“烧杀抢掠,罪恶滔天”不足以形容他的暴行。
在一次行动中,汤恩伯军队途径湖北黄安县(今红安县)三角山附近,发现当地有约200名农民自卫队和革命群众。
这些人大多是普通农民,性质上已超出国民党所谓“围剿”范围。但汤恩伯为显示政绩,竟一网打尽,不放过任何人,甚至包括年仅10岁的孩童。
副官劝他先审讯,后处决,但他满不在乎,命令军队当场挖坑,准备活埋。
面对即将被活埋的命运,众农民沉默不语,唯独年幼的孩子嚎啕大哭。汤恩伯反倒冷笑:“小孩就知道害怕!”
或许这次活埋经历让他沉迷于杀戮的快感。
不久,他军队到达河南新集(今新县辖区),听闻其他部队抓获百余“间谍”,不问真假,选出20名“罪大恶极”者逐一活埋,其余80多名乱枪射杀。
这一连串血腥行为,无不彰显汤恩伯冷酷无情,草菅人命的残暴本性。
他的残忍在抗战期间依然未减。1942年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豫鲁皖苏边区总司令,驻河南时,自称“中原王”,对河南百姓造成了极大苦难。
李宗仁回忆曾与汤恩伯同乘轮船,因船老板疏忽而得罪汤恩伯,后者竟在李面前拔枪射杀老板,暴露其轻视人命的暴虐性格。
河南百姓因此痛恨汤恩伯,甚至宁愿让日本人来烧杀,也不愿国民党军驻扎。
此时河南正遭遇罕见大饥荒,饥民们忍饥挨饿,惨状惊人。美国《时代》周刊记者白修德曾目睹惨状:军队强行抢粮,饥民被迫卖子纳税,尸体被狗啃食,弃婴遍地哀号,荒村连绵不绝……
令人痛心的是,当时政府粮食仓库满满当当,仅面粉就有100万袋,足够20万军队一年消耗。
记者质问军中官员为何不赈灾,答复竟是“老百姓死了土地还在,士兵饿死日本人就占领了”。
这暴露了饥荒本是人祸与天灾叠加,汤恩伯本人却在军粮丰厚时,肆意挥霍,对百姓生死漠不关心。
1944年春夏,日军攻占豫中,国民党军撤退。军队依旧残暴无度,激起民众反抗。河南百姓持锄头、菜刀攻打溃兵,缴获大量武器,并将部分国军官兵枪杀活埋。
汤恩伯大怒,将百姓污名化为“汉奸”,反而责怪他们导致战败。
此言不但未获民心,反而加剧国民党腐败无能的恶名。
无民众支持,军纪涣散,汤恩伯式的暴君成为国军祸害,这也导致抗战后国军节节败退。
1946年7月,汤恩伯任陆军副总司令,率12万大军大举进攻苏中解放区,自以为兵力强大稳操胜券。
但7月13日至8月31日,解放军七战七捷,重创汤军,歼敌5.3万人,令汤恩伯大败而归。
1947年3月,汤恩伯奉命主攻山东孟良崮。因配合失误,主力张灵甫整编74师遭围歼,张灵甫阵亡。蒋介石震怒,责罚汤恩伯,甚至当众用手杖鞭打他,令其颜面尽失。
面临仕途危机,汤恩伯再度向恩师陈仪求援。陈仪四处奔走,为其恢复军职,最终于1948年任京沪杭警备总司令。
然而,正是这位恩人陈仪,竟被汤恩伯出卖。
1949年,陈仪意欲投共,汤恩伯一时动摇也想投靠,但顾虑旧罪难赦,最终转而告密蒋介石,举报陈仪叛变。
陈仪被捕软禁台湾,直至处死。临刑前,陈仪从女儿口中得知背叛者竟是汤恩伯,悲痛万分。
何应钦感慨道:“公洽(陈仪字)真是太糊涂了!”
陈仪死后,汤恩伯并未如愿继续高升,反被蒋氏排挤。妻子王境白(陈仪义女)愤恨丈夫背叛亲父,带三女一子移居美国,夫妻分道扬镳。
汤恩伯因情绪抑郁、疾病缠身,申请赴日治病遭蒋介石拒绝,最终不得不在台湾治疗。病情因精神负担加重。
1954年4月,汤恩伯腹痛就医,被诊断十二指肠溃疡转癌。获准赴日治疗,担任驻日军事代表。
在日本,汤恩伯生活拮据,多次求助陈诚。五个月内接受三次手术,1954年5月在东京庆应大学手术时因医疗事故去世。目击者称他虽服麻醉,却剧痛挣扎哀嚎,终因体力不支而亡。
汤恩伯出身贫寒,却无同情之心,行径残暴,终身被骂名缠身。
而陈仪对他的无私提携最终换来背叛,使得“恩伯”一名充满讽刺色彩,“卖师求荣”也成了他一生的污点。
---
这样改写后配资网app官方最新版本介绍,文章不仅更丰满细致,也保留了原文的核心内容和情感。你觉得怎样?是否还需要进一步调整?
发布于:天津市锦鲤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